感受鹤岗转型的“国际范儿”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Enrol | 发布时间 :2025-09-25 | 97 次浏览 | 分享到:

黑龙江鹤岗市的名字,易让人望文生义——“鹤立山岗”,诗意满满。但鹤岗却有一个别称“中国鹿城”。原来,“鹤岗”源于满语“鹤立冈”,意为“围鹿的栅栏”或译为“马鹿圈”。鹿、鹤寓于一名,倒是平添了几分“仙气”。

鹤岗还有一处位于黑龙江上、宛如仙境的风景地,名字也很奇特,就是被誉为“黑龙江最美江段”的“龙江三峡”。“龙江三峡”位于鹤岗萝北县境内,属中俄界江段。黑龙江水蜿蜒流淌,切割小兴安岭,孕育出秀美的龙门峡、金龙峡、金满峡。其中金龙峡还包含龙头峡、龙腾峡、龙凤峡三段次级峡谷,形成“大峡套小峡”的独特地貌。“龙江三峡”长62公里,江面最窄处仅300米,岸上观为江、船上看似峡、高处望成湖、空中览如龙。乘船游“龙江三峡”,两岸中俄两国景致美不胜收。

两岸这一侧是鹤岗,与俄罗斯唯一自治州——犹太自治州十月区的阿穆尔捷特镇隔江相望。鹤岗一侧江岸的萝北口岸,是距哈尔滨最近的沿江口岸。近年来,鹤岗依托口岸、交通等资源,着力打造“龙江三峡”中俄犹文化旅游集合区,开发游船观光、俄犹风情体验、中俄互市旅游贸易区等项目,拉紧周边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纽带。曾以“煤城”著称的鹤岗,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中外交流,勾勒出一幅“国际范儿”十足的转型发展新图景。

一位位外籍友人——

见证蝶变的暖意

碧绿荷叶铺满荷塘,粉白荷苞悄然绽放,偶有蜻蜓点水,湖面泛起涟漪。

初秋时节,鹤岗市天水湖公园水天一色,更添秀丽。

乌干达籍教师丽萨,在鹤岗工农区佳音英语学校任教已有7年。闲暇时,她喜欢和同事侯金爽一起,在城市随处可见的公园里散步。“7年时间,我和朋友们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温暖。”她说。

“前阵子我肠胃不舒服去医院就诊,医生耐心询问病情,消化科医生还能用流利的英语和我沟通,整个过程特别顺畅。”这几年,丽萨明显感觉到鹤岗公共服务水平在提升,无论是在商场还是政务窗口,都能遇到懂外语的工作人员,“这种变化,让我们这些外国人更有融入感。”

来自喀麦隆的鲍里斯在鹤岗生活3年,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去年,他的妻子在鹤岗市人民医院顺利生产,让他对鹤岗的“温度”更加难忘。

“我和妻子都不太会说中文,但从产检到生产,医院全程安排懂英语的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更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鲍里斯说,“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鹤岗日益浓厚的国际范儿,藏在贴心的公共服务里,也体现在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中。

“鹤岗萝北机场建成后,我们出行会更便捷,也能邀请更多朋友来鹤岗看看了。”丽萨说。鹤岗萝北机场项目是国家“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成后将开通至北京、上海等枢纽城市的航线,进一步打通鹤岗与外界连接的空中通道,为城市对外开放搭建起新的桥梁。

如今,像丽萨和鲍里斯这样扎根鹤岗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细微变化,是这座东北边城开放包容的鲜活印证。“这里的人们热情友善,城市充满活力。”鲍里斯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说。

一场场文体盛事——

奏响交融的和弦

说起在鹤岗最喜欢的东西,鲍里斯脱口而出:“鹤岗小串!”

今年8月,黑龙江省烧烤职工技能大赛暨第三届鹤岗小串烧烤竞赛在鹤岗举行。俄罗斯代表队厨师亚基莫夫·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首次参赛,烧烤架前围着不少特意赶来的食客,鲍里斯也是其中一位。

“我带来了餐厅里的俄罗斯秘制酱料,搭配鹤岗本地的牛肉,这味道绝了!”亚基莫夫熟练地翻动肉串,金黄的油珠滴落炭火上,滋滋声响中香气四溢。

近年来,一场场充满国际范儿的文娱活动在鹤岗举行。从烟火缭绕的烧烤盛宴,到界江文化旅游节,从中俄少年篮球赛,到街头巷尾的文化互动,文化交流无处不在。

今年7月,第八届中俄界江文化旅游节在萝北县开幕。俄罗斯远东艺术团的演员身着民族服饰,伴着《喀秋莎》的旋律翩翩起舞。“我每年都来参加,这里的文化氛围太好了!”俄罗斯游客叶卡捷琳娜举着手机,拍摄中俄游客手拉手共跳一支舞的欢乐画面。“阿穆尔河(中国称“黑龙江”)是俄中两国界江,更是连接两国人民的纽带。”犹太自治州比罗比詹市第一副市长霍尔科夫斯卡娅·奥尔加·阿纳托利耶夫娜说。

冬天的鹤岗,同样充满中外交流的暖意。2024年2月,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的青少年组团从萝北口岸入关,开展为期3天的“文化艺术交流  中俄世代友好”主题活动,开启充满民族风和国际范儿的“冰雪+”跨境研学游。

160名俄罗斯青少年,通过艺术交流、文艺演出、绘画展出、实地参观等,感受鹤岗的多彩活力和中俄文化的交融,用“文化艺术”这一通用语言交流,进一步拉近彼此距离。第二次来鹤岗的索菲娅和娜希雅说,鹤岗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她们非常喜欢这座城市。

“两国人民在互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情谊,为中俄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鹤岗市外事办主任郎伟秋说,未来还会推出更多中外交流活动,让这座城市成为中俄民间友好的“桥梁”。

一处处文旅场景——

彰显经济的活力

清晨5时,“龙江三峡”上薄雾尚未散尽,上海游客潘旭已经架好相机。镜头对准的,是江对岸若隐若现的俄罗斯村庄和缓缓流过的江水。“北纬47度的夏天,清凉得像天然空调房。”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