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求变 借“智”跃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Enrol | 发布时间 :2025-08-08 | 75 次浏览 | 分享到:

  松花江畔,绿意蓬勃;太阳岛上,“新”潮涌动。

  8月2日至4日,以“新质生产力:新智造 新消费 新生态”为主题的2025企业家太阳岛年会在哈尔滨举行。作为兼具思想价值、科技价值和产业价值的全国性对话交流活动,年会吸引来自政商学研企等领域的嘉宾共赴“冰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激荡新智慧、注入新动能。

  智造新趋势:科技创新催生更多可能

  失去手臂的残障人士也能重新弹奏钢琴?随着脑机接口技术不断发展,在过去看来难以做到的事情,已逐步成为现实。

  脑机接口技术已有百年发展历史,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脑机接口列入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在8月3日举办的2025企业家太阳岛年会主论坛上,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韩璧丞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应用场景。

  作为国内首个脑机接口领域独角兽企业,强脑科技致力于脑机接口技术突破,通过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信号传送通路、实现信息交换,为残疾人康复、孤独症等脑疾病治疗等提供解决方案,未来将在干预和治疗失眠、阿尔兹海默症等方面发挥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我国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机器人收到指令后,可自主移动至准确位置,在摆满不同商品的货架上精准拿取货品……这是在“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创新与产业落地”论坛上,银河通用首席战略官赵于莉讲解的Galbot机器人“值守”无人商超的案例。

  “发展人工智能,数据是重中之重,而我们在数据领域实现了突破。”赵于莉说,得益于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进步,人形机器人已在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人工智能正在经历从大模型向智能体的演进。”在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兵看来,智能体具备自我学习和行动能力,能够与外部世界交互,形成完整的闭环,这将极大推动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规模化应用。

  从“一勺盐”到“一座电站”,从传承千年传统到老产业焕发新生机……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耀强说,通过推广低钠盐、综合利用盐穴资源等一系列新举措,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打开新思路。

  长期以来,采盐后形成的地下矿洞——盐穴,通常被视为废弃资源。2022年5月,中盐集团与中国华能、清华大学等机构合作,共同建立的世界首座非补燃式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式并网发电,三年来累计调峰电量达3.82亿度。前不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规模盐穴储氢”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开启了盐穴储氢的深度研究新阶段。

  作为我国盐行业的唯一中央企业,中盐集团自1950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我国盐行业健康发展。“中盐集团的实践证明,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驱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李耀强说。

  消费新趋势:从“买产品”到“为情绪付费”

  在科技与消费深度融合的浪潮下,一系列前沿技术不仅为企业提供数智赋能,也深刻改变着消费市场的格局。

  “新型服务业电商是数字经济与消费升级融合的产物。”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项煌妹观察到,当前即时经济加速崛起,以“线上下单+分钟级配送”为核心,青年群体是其核心驱动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也在加速,平台经济成为释放内需潜力的关键动能,“指尖下单、分钟响应”成为消费新现象。

  这种变化在消费理念上体现得同样明显。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2日发布《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消费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租赁经济交易规模突破4.2万亿元,同比增长32%,服务用户超7.5亿人次,数智平台交易额占比达65%。

  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和互联网监管研究部主任李桐指出,在“双碳”目标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特别是年轻群体的消费观念,正从“占有”向“使用”转变。与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高度契合的消费租赁模式,正迎来高速发展。

  消费习惯的转变,也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在文旅产业,锦上添花文旅集团总裁张伟分享说,面对“周末去哪儿玩”这一普遍需求,集团通过将各种文旅元素“打包”创新,如大宋不夜城、青岛明月山海间等,成功吸引中外游客,还提升了复购率,解决了传统文旅“一辈子只来一次”的痛点。

  在携程集团副总裁秦静看来,当下的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这为文旅行业带来了重要启示:应在稀缺性的场景中为用户创造高浓度情感体验。例如,深入挖掘本地文化,提炼出“非来不可”的独特价值;利用AI、AR等轻量化技术,将单一体验升级为虚实共生的互动式体验,并借助社交媒体的裂变效应,从情感层面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消费在变,金融服务也随之创新。中国工商银行网络金融部平台金融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李一旗说,截至今年6月底,工商银行的手机银行已服务超过6亿个人客户和1700万企业客户。为响应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号召,工商银行持续推进数字金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