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是金融创新的动力源泉,技术迭代将持续推动业态创新。尹艳林认为,要推动金融业态创新,引领金融发展新趋势,就要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也要鼓励科技公司创新,支持他们协同合作创新。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新技术应用,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金融服务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更好满足不同企业、不同群体、不同项目的融资需求。
做好风险管理
“科技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但科技本身也给金融机构带来各类新型风险,比如人工智能存在大模型幻觉、个人隐私安全、数据信息安全、网络运行安全等新型风险。”刘晓春表示,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但将风险管理完全依赖于技术是最大的风险。
渣打银行(中国)行长、总裁兼副董事长鲁静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潜力巨大,各类场景全面开花,在银行业的应用能力有目共睹。但是,人工智能在银行运营的场景下仍面临着准确性不足的问题,无法大规模替代人工,和人工操作还有很大差距。
“金融是安全性和可信度要求苛刻的行业,必须保持金融市场和金融数据的安全,保障账户处理和账户记录的准确性。”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金融业智能化创新的基石是可信的,必须统筹安全、高效,让客户信得过,让市场信得过,让政府也信得过。首先是高可靠性,金融机构部署AI模型必须配置先进的安全技术工具,既能够抵抗各类攻击,又可以避免偶发的安全风险。金融需要能够克制模型幻觉、能够防止算法共振、能够抵抗AI虚假、能够达成零误差的准确率。
其次是具备基础架构可解释性,能够展现完整的推理路径和逻辑,将模型行为转化为可理解的规则和可视化的进程。再次是合法性,要明确金融智能体与金融客户的管理关系,如果今后金融智能体和客户发生关系,就必须在法律上明确智能体的法律地位,同时建立金融智能体评估和审核制度。最后是经济性,可以支持有实力的金融科技深度合作,开展行业级的金融模型和应用软件,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模型服务和软件服务,在运算方面支持可靠的资源共享,共建金融数据生态圈,实现高效率、低投入、个性化的数字金融创新。
尹艳林认为,金融新业态在为金融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特别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突出,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加强数据安全合规监管。同时,要建立适应新业态的监管体系,实行穿透式监管,加强监管科技,切实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2020-2026 ENROL INTERNATIONAL,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3048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