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如何打造文旅新地标
来源:经济日报 | 作者:Enrol | 发布时间 :2025-09-22 | 161 次浏览 | 分享到:

“请看这里,这是石窟的三维全息影像。您可以通过手势操作放大细节,观察雕刻的精妙之处。”随着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讲解员的演示,屏幕上的石窟壁画细节放大,色彩和线条栩栩如生。多年来,该中心对散落海外的百余件佛造像开展数据收集,借助数字修复、3D数字打印等技术进行复原,帮助石窟艺术珍品实现数字回归。随着“云上响堂”平台的建立,游客足不出户即可在云端游览响堂山石窟。

“我们坚持以‘文化赋能、场景创新、体验升级’为导向,打造文化演艺和研学产品、建设文化街区和特色景区,将普通生活场景、产业资源、数字内容等转化为文旅吸引力。”李春红说。

传承与开发并重

夜幕降临,走在柔光灯笼罩下的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脚下石板路古朴,眼前青砖灰瓦凝重,古赵建筑神韵尽显。“邯郸道文创店有新意,网红打卡点有特色,整个街区流淌着时尚感和文化厚重感。”来自河南安阳的游客宋晓彤说。

今年1月,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开街,截至6月底,这条2公里多长的街区迎来游客1400余万人次。“邯郸道被定位为文旅与民生融合的枢纽,回车巷、学步桥等21处景点整合为统一景区,大型跨街观光天桥连接南北两区,解决了景点之间缺乏联动性、游客体验不佳等问题。”邯郸市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震介绍,引入专业运营公司后,邯郸道推出成语主题实景演出,将“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典故转化为沉浸式体验。

邯郸道的开街,是邯郸对文旅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成果。坐拥璀璨的赵文化、磁山文化,邯郸既没有让宝藏资源沉睡,也没有破坏性开发,而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秉持“规划先行、科学保护、活化利用、融合发展”理念,探索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径。

邯郸先后出台关于推动成语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邯郸市成语旅游总体策划方案等;编制实施邯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系列专项规划,并针对名城街区、古村古镇等遗产资源特点,制定差异化保护与发展策略;对历史街区实施保护性修缮和综合整治,坚持“微改造、修旧如旧”,保留原有肌理与特色,同时引导发展文化创意、特色餐饮、非遗体验、精品民宿等相融业态。

晨光漫过王金庄的山脊,石堰梯田缠绕山间;农家乐飘出小米粥香,观景台处快门声此起彼伏……千年梯田正以活态遗产的姿态,讲述着古老农耕文化与文旅融合的故事。

位于邯郸涉县的王金庄梯田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梯田农遗系统得到有效维护,石屋村落风貌完整,花椒产业与特色民宿、摄影写生基地协同发展。“近年来,我们深度挖掘旱作梯田文化、石头建筑文化等特色资源潜力,发展梯田休闲观光、传统农耕研学、特色民宿经济。”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郭磊说。

对于革命老区的保护利用,邯郸也十分用心。当地重点保护修复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旧址、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等红色遗址,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深化史料研究与价值阐释,运用数字化、场景化技术提升展陈水平。“我们精心设计‘重走太行抗战路’等主题线路,开发红色教育、研学旅行产品及特色文创,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相结合,助力老区振兴。”朱福坤说,129师司令部片区已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带动了赤岸村及周边发展。

针对赵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红色文化等核心资源,邯郸还深化相关学术研究、价值阐释与创意转化,赋予其时代新意,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当代需求,鼓励以保护为前提的创新性利用,增强公众参与感、获得感,实现文化赋能旅游、旅游传播文化。

走绿色生态之路

清澈的水源、清新的空气、碧绿的山川,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没有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就没有可持续的文旅融合。

邯郸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邯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让生态环境承受了巨大压力。为此,邯郸坚持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发展并重,走出了一条从资源依赖到文旅赋能的道路。

青山滴翠,碧水泛波,花田铺“金”。在过去以挖煤为主要营生的邯郸复兴区东高河村,满载游客的小火车在花田中徐徐穿行,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尽情享受乡村美景。

随着村里文旅产业的发展,50多岁的村民岳素芳在家门口当上了花田小火车司机。“最多一天,我满载着游客跑过41趟。”岳素芳说。由黑变绿,由吃“挖煤饭”到吃“文旅饭”,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修复,荒山披绿装,矿山变景区。太行山余脉的紫山,距邯郸市中心仅15公里。20世纪80年代起,因矿产丰富,核心区内先后出现40余家煤矿。随着生态问题日益凸显,邯郸打响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攻坚战。“我们先后清除小煤矿、煤场、石料厂200余家,对紫山约6000亩受损山体进行治理修复。”邯郸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涌介绍。

除了修复山体,邯郸还巧引周边流域河水,为紫山重披绿衣。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累计植树80多万株,增绿6500多亩,森林覆盖率由16%提升至96%。如今的紫山已变身为生态公园,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当地百姓吃上了“风景饭”。

在邯郸,类似的生态转型案例比比皆是。全国百强矿河北省磁县申家庄煤矿整体退出煤炭产能,依托红色老区资源,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峰峰矿区将矿区生态修复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相结合,建成响堂山森林公园和占地600余亩的清泉公园;邯郸肥乡区对废弃砖瓦窑进行修复,打造出拥有六桥十景的凤湖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