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去标化”政策背后的真相
来源:留学咖啡馆 | 作者:Enrol | 发布时间 :2025-08-21 | 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0 年新冠疫情打乱了全球教育体系,美国大学也迎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招生政策转型。

各类标准化考试(如 SAT、ACT 等)因考点关闭、考试推迟,导致大批高校不得不调整原有要求:有的实行Test-Optional(成绩可选提交),有的甚至尝试Test-Blind(完全不看成绩)。一时间,“去标化”成为美国大学申请的热词。

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这种变化既带来机遇,也增加了决策难度。

过去,SAT/ACT 等标化成绩是衡量学术能力的统一标准,尤其对于国际学生来说,高分可以弥补对美国高中成绩不了解的劣势。而如今,部分学校允许不提交成绩,意味着申请材料更加依赖 GPA、课程难度、课外活动和个人陈述等综合因素。

然而,关于“去标化”是否真正能帮助少数族裔,提升背景多样性,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最新发表在《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的一项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也为留学生在是否提交成绩的决策上提供一定参考。

一、研究发现:取消成绩≠提升多样性

这项研究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管理学院教授 Greta Hsu 等学者主持,主要分析了 2003 年至 2019 年间 1,528 所美国大学的招生录取情况,并重点关注其中 217 所(约占 14.2%)取消标化考试要求的学校

研究团队不仅考察“是否要求提交标化分数”,还进一步分析了学校在录取过程中对分数权重的实际处理方式,同时结合招生环境、财政状况等背景因素,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 单纯取消考试要求,并不必然带来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提升。研究发现,那些虽然取消了强制提交考试成绩,但在录取过程中依旧对成绩赋予较大权重的学校,其三年内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并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部分院校虽然在形式上“去标化”,但实质上依然维持着以考试为核心的选拔逻辑,并未改变其招生价值观

  • 降低成绩权重,才有显著变化。那些在政策上真正降低考试成绩在评估体系中占比的高校,在三年内实现了约 2% 的少数族裔学生比例提升。虽然幅度并不算巨大,但说明“去标化”政策要发挥作用,必须伴随招生理念的转变。

  • 时间维度也很关键。研究还发现,多样性提升的效果通常在政策实施的 2–3 年后才逐步显现,说明招生办公室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新的评估体系,并调整对非考试因素(如高中成绩、课外活动、推荐信)的权重。

  • 财务与招生压力是阻力。在那些面临财务困境或招生人数下滑的学校,即使推行“去标化”政策,也未必能看到多样性提升效果。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往往更依赖“高分学生”来维持声誉或吸引缴费能力强的申请者,从而弱化了政策的公平性及多样性导向

Greta Hsu 教授指出:“可选提交政策往往被认为是提升弱势群体入学机会的手段,但其效果取决于院校的招生价值观和制度优先级。”

换言之,政策只是表面,录取文化和招生价值观才是根源。

这也表明,招生多样性的实现不仅仅是技术性问题,更关乎学校在选择公平与精英标准之间的平衡。

二、美国大学标化政策类型

目前,美国大学的标化考试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01

Test-Required(必须提交)

学生必须提交 SAT 或 ACT 等标化成绩,否则申请不完整。近期包括哈佛、斯坦福、MIT、耶鲁、达特茅斯等名校均已恢复这一要求。

02

Test-Optional(可选提交)

申请人可选择是否提交成绩。如果提交,高分仍是加分项;如果不提交,学校承诺不会因此降低录取机会,但申请材料可能会更多依赖 GPA、文书、推荐信等。

绝大多数疫情期间采取此政策的学校在近两年仍继续保留。

03

Test-Recommended/Preferred(推荐提交)

非强制,但建议提交。对于竞争激烈的申请者,如果能提交高分,仍会有优势。

04

Test-Flexible(灵活提交)

学生可以用 AP、IB、SAT 科目考试等成绩替代 SAT/ACT。这类政策在部分文理学院或特定专业较常见。

05

Test-Blind/Test-Free(完全不考虑)

无论学生提交与否,学校都不看成绩。加州大学系统、加州理工等属于此类典型代表。

这些不同政策体现了学校在“公平”与“学术评价”之间的不同取舍。比如,顶尖私立大学往往认为标准化考试仍能区分学术能力,因此重新恢复要求;而像一些公立院校(如加州大学系统)则坚持完全弃用,强调机会平等。

三、“去标化”的真实影响

事实上,一直以来,教育界对“去标化”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部分研究支持多样性提升。有学者发现,实行 Test-Optional 的学校申请人数显著上升,尤其是女性和少数族裔比例分别提升了约 6% 和 10% 。

部分研究则持怀疑态度。另一批研究表明,Test-Optional 并未显著改变弱势群体录取比例,反而可能加剧了录取过程对课外活动、推荐信等“软实力”的依赖,而这些往往也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本次 UC Davis 的研究进一步强调:关键不在于“是否提交”,而在于学校“录取时如何看待”。如果学校真正降低分数衡量比重,而不是“名义上可选,实则暗中看分”,才可能带来实际的多样性提升。

四、政策趋势与未来走向

在疫情过后的近几年里,美国高校的考试政策出现了新的分化趋势:

01

恢复标化考试要求的名校增加

哈佛、斯坦福、MIT、耶鲁、布朗、达特茅斯等校陆续宣布重新要求提交 SAT/ACT,理由是考试成绩仍是有效预测评判大学阶段学术表现的重要工具。

02

维持 Test-Optional 的主流

这是目前最普遍的模式,许多中等规模或区域性大学依旧选择“可选提交”,因为它们需要保持申请人数的稳定甚至增加。

03

Test-Blind 的坚定派

加州大学系统与加州理工学院明确表示,不会回到 SAT/ACT,反而更加依赖 GPA 与整体素质评价。

这种差异化趋势说明:美国大学在招生政策上正在形成“多轨制”:顶尖名校更倾向保留考试,综合性大学更多采用可选提交,而公立系统则尝试完全去标化。

五、对中国学生的建议

结合研究结果和美国高校现状及未来趋势,中国留学生在申请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01

关注目标学校的实际政策执行

并非所有“Test-Optional”都真正公平。有些学校依旧更倾向提交成绩的学生。如果条件允许,建议研究目标院校的近年录取数据,看提交与不提交分数的录取率是否存在差距。

02

高分仍是优势,不要轻易放弃

虽然越来越多学校允许不提交成绩,但 SAT/ACT 等标化考试依旧是国际学生展示学术能力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当你的 GPA、课程体系与美国本土学生难以直接比较时,高分可以起到“硬通货”的作用。

鉴于政策仍在频繁变化,建议国际学生至少参加一次 SAT 或 ACT,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无论政策如何调整,都不会措手不及。

03

避免盲目依赖“去标化”

对于申请资金紧张、依赖学费收入的学校,标化成绩缺失可能并不会提高录取机会。相反,这类学校更可能看重分数、经济实力或校友背景。

04

强化“非考试材料”

随着分数权重下降,申请材料中的 GPA、文书、推荐信、课外活动影响会增加。国际学生应特别注重展现学术兴趣、跨文化能力与个人故事。

05

区分学科与院校特点

理工科、商科等专业通常更强调数学和逻辑能力,高分更具竞争力;而在人文学科或艺术类专业,文书与作品集的权重可能更大。

06

关注财务与签证因素

部分奖学金或签证流程可能仍涉及标化成绩。比如,一些校内奖学金的考核可能会把高分 SAT/ACT 作为竞争力指标。

最后,和大家再次强调:“去标化”并不是灵丹妙药。

正如研究所揭示的,真正决定多样性提升的,是学校在录取中对公平与学术的权衡,而不是一纸政策。对国际学生来说,理解这些制度背后的真正逻辑,才能在申请中更好地有的放矢。

未来,美国的录取政策或会继续调整。与其纠结“要不要交分”,不如提前做好全方位准备:既有过硬的学术成绩,又能在文书和经历中体现独特价值。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美国高校申请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