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避暑游,邂逅一夏清凉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Enrol | 发布时间 :2025-08-11 | 50 次浏览 | 分享到:

“每月2000元食宿全包,一日三餐农家硬菜管饱,土鸡汤、高山蔬菜、老腊肉应有尽有,每年夏天我都来这里住一段时间。”在重庆武隆仙女山的一家农家乐里,游客周梅向记者讲起她这个月的避暑生活。最近,很多像她一样来短住避暑的游客已经将附近多个民宿的房间订满,傍晚时分,大家一起纳凉散步、跳坝坝舞、喝茶打牌,生活充满了悠闲惬意。

随着避暑热不断升温,县域旅居开始火爆,不少银发族纷纷开启了“候鸟式”月度避暑之旅。以贵州六盘水、河北承德等为代表的城市,凭借气候宜人、物价亲民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中老年旅居者驻留。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居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旅居者出行整体呈现出明显季节性特征;旅居1个月和1~3个月旅居者占到63.8%,表明候鸟型旅居是当前市场主流。

为满足避暑旅居者对“凉爽+康养”的需求,各地纷纷打造健康养生、生活服务和文化体验等业态,让“清凉资源”与文化、疗愈、研学等融合发展,从“卖清凉、卖风景”转向“卖服务、卖生活、卖健康”,让游客感受自然与文化的双重治愈。

“我很喜欢这里的慢节奏生活和文化体验。”58岁的张玉凤已经在四川峨眉山南山森林康养避暑地住了多日,她每日在山间步道散步,与同伴一同品味茶文化,在万年寺的禅修课程中收获知识和心灵疗愈。在这个空气清新的“天然疗养院”,不仅能享受一份自然的宁静,还能感受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美。

随着避暑旅居的游客多起来,目的地的“清凉经济”产业链逐渐走向成熟。如素有“凉都”之称的贵州六盘水近年来打造了避暑康养旅居产业链,从“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积极探索“医康养”结合的创新模式,配套建设了健康体检中心、营养膳食中心以及图书馆、健身房等活动空间,还推出彝族火把节体验、美食品鉴等活动,力求满足避暑旅居群体的需求。

“避暑客长住下来,就产生了异地生活需求。要增加高品质供给,释放避暑旅游消费潜力。构建15分钟生活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避暑客日常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活动,让他们生活便利、玩得开心、尽享清凉。”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吴普说。

刘敏指出,避暑旅游目的地要加强对避暑客的服务保障,需要关注医疗服务、产品性价比和社群共建等方面的问题,打造生活便利、居住舒适的环境,如打造居民和旅居者共享的社区食堂,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让避暑人群拥有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文化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