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3.9%,新能源产业增长12.5%,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7%——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7%,在“未来赛道”上风驰电掣,引领工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5.0%的“好成绩”。
从全球竞争的版图上看,城市间产业质量的竞争不仅在于瞄准“新赛道”,更在于让“老赛道”持续焕发新活力。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内的瓦锡兰齐耀工厂,一片忙碌景象。上海瓦锡兰齐耀发动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岳文介绍,这座2006年投产的“老工厂”只有100多名工人,年产值却有近10亿元,这离不开中外携手、不断攻关新科技。这里正在生产的船用双燃料发动机,为一艘艘“巨无霸”汽车运输船装上了“绿色芯”,订单更是“已经排到了2028年”。
数据显示,上海的不少传统制造行业同样“出新出彩”。从行业产值完成情况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1.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8.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3%,汽车制造业增长10.2%。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说,上海正在以高端智造加速拥抱新质生产力,用数智变革全面激活发展新动能,“上海正不断跑出一些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以此来辐射带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
看地位:国内国际双循环“连接器”
夏日炎炎,全球物流巨头DHL全球货运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艾若馨却专门赶到了外高桥的海通国际汽车码头,见证其向上汽大通MAXUS批量采购的300台纯电物流车eDELIVER3(EV30)中的首批车辆在这里正式启运欧洲。
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滚装码头,平均每月有近80艘滚装船装载超10万辆汽车,从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扬帆出海。今年5月,中国自主制造、9500车位的超大型汽车滚装船“安吉安盛”轮在这里开启首航,这艘全球最大装载量的低碳智能超大型汽车滚装船,装载7000辆中国制造汽车从上海出发前往欧洲。
上海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实现外贸进出口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9527亿元,增长11.1%。二季度进出口1.14万亿元,规模为历史同期之最;增长7.2%,创出了近8个季度的最高增速。
成绩来之不易: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今年以来,上海顶住压力、稳健前行,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外贸数据走出了一条“先抑后扬”的韧性曲线。
风浪中显定力,曲线背后不仅是上海产业新动能不断汇聚,更是高水平开放结出的硕果。
在洋山港口岸的国际中转集拼中心,一批来自日本横滨港的小量电机拆箱后不久,再次装箱,与其他不同来源的货物一起中转集拼发往斯洛文尼亚。拆箱、入仓、装箱,分别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能完成。
上港物流拼装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荣说,价格更低、速度更快、班次更多的“拼箱搭船出海”,让电子产品、零部件、生产原料等货物进出口更顺了。
“拼箱搭船出海”这样的新业务模式,源于2023年底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80条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先行先试,80条措施已基本落地,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了“自贸经验”。
为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经验,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将试点成熟、成效显著、风险可控的77条试点措施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其中,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明确将推广到其他自贸试验区。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说,得益于“80条”,上海聚焦航运便利化,中转集拼货物整体作业时间减少50%,作业成本进一步下降,效率比肩国际领先水平,更带动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货物比例从12.6%提升到18.6%,在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跃升首位。
改革向深、创新向实、开放向未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超9000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比重超26%。
把“港口流量”变全国“经济增量”,上海不断强化辐射服务全国经济发展的功能和能级。今年上半年,上海货物运输周转量、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分别增长7.5%、6.1%、17.5%。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民介绍,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上海坚定不移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2020-2026 ENROL INTERNATIONAL,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3048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