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初创企业特点,业界孵化出的国产具身智能公司迭代和发展速度,远高于此前机器人本体发展,人才也呈现较强的交叉性。
此外,全国各地也在快马加鞭,竞相布局具身智能产业。例如,北京发布《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在人形机器人“组团”进厂“打螺丝”的广东,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在兴建。
另外,当前已有浙江、山东等十余个省市出台政策,将具身智能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随着具身智能万亿元量级赛道启航,产业空间“雪球”也在越滚越大。据机构QYResearch预测,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仿真平台市场规模将达到8亿美元。“具身智能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级,推动产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跃迁。”汪镭认为。
不过,资本涌入行业的背后也存在隐忧。北京千诀科技有限公司COO肖海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具身智能产业热度较高,目前一级市场存在泡沫化现象,部分头部本体公司被给予较高的估值和溢价,导致资源闲置。同时,部分资源配置与行业发展阶段错配。”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具身智能细分领域如通用机器人技术尚处于早期阶段。资本应更加理性,聚焦具身智能技术的核心突破和商业化落地。”
避免重复建设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产业发展中,具身智能的技术突破固然令人振奋,挑战也一并袭来。从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再到商业模式的探索,具身智能产业正面临着多重考验。
整体来看,目前,具身智能技术已在部分领域实现小规模应用,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间。例如,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刚开始试点应用。同时,感知、决策、执行等具身智能环节的技术成熟度还待提升。
另外,部分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本较高,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性评估体系的缺失,一定程度限制智能体大规模普及。
许多企业在技术研发上亦存在重复投入的现象。天娱数字科技(大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EO贺晗认为,当前由于缺乏算法通用开发平台,多数具身智能企业需要从0到1独立研发,出现重复研发和资源分散;缺乏通用3D数据平台,高质量数据集稀缺且成本高。同时,现实动态场景复杂,突发因素多,进一步推高成本。
鉴于此,具身智能的发展还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表示,面对广阔市场,产业链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选择适合的细分领域进行深耕,避免一窝蜂地涌入同一市场。企业也应聚焦高端芯片、真机数据采集等具身智能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推动统一标准建立,从而减少在技术开发中的重复劳动及投入。
肖海默建议,产业链各环节公司应明确自身定位和优势,准确定义和区分“大脑”“小脑”“本体”技术边界和协作标准,避免各公司“重复造轮子”。企业研发应重视聚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跨场景通用性和经济性,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
具身智能,未来已来。在这场技术与产业的变革中,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迎接具身智能的黄金时代。
©2020-2026 ENROL INTERNATIONAL,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3048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