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最大的变量就是AI,也是人形机器人发展最大的指引,人形机器人企业要时刻跟踪AI动向,才能保持领先。”宇树科技CEO王兴兴认为,2025年底之前,AI机器人会达到“新量级”。
AI大模型带来的新突破,正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发展。从政策面看,北京、广东、四川等多地在2025年工作任务中,对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作出重点部署。2月底,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
从行业投资方面看,多地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围绕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投资。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董事会主席蒋颖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高盛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140万台,市场规模约380亿美元。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新希望投资了多家机器人公司,并探索机器人与传统产业场景的应用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指出,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她表示,在企业、政府、应用方等各方合力作用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井喷前夜”,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又一颠覆性产品。
从商用到普及 各方仍需“增力度”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小规模商业应用阶段,但距离大规模普及尚需时日,仍需围绕产业生态和产业链持续发力。蒋颖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仍然集中于比较单一的任务领域,比如生产线上的某个步骤,距离实现通用能力和泛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突破核心技术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赵晓光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一个系统科学,涉及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基础理论,以及新材料等交叉学科,如“电子皮肤”“人工肌肉”等。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人体动力学、类脑感知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等交叉学科。
“未来机器人系统将迎来更大舞台。这样的舞台不仅需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批量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通用性、智能性、安全性。这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共同梦想和挑战。”乔红说。
降低制造成本是实现广泛普及的前提。“我期盼人形机器人能够进入千家万户,可能的话我要买一个,但是价格要适当。”刘永好笑着说。许礼进建议,通过开展机器人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延链行动”,不断降低整个链条的生产成本,助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政策多维度支持、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也很必要。“特别需要有更多的应用场景,让具身智能设备去‘实战’。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发现设备、软件、模型训练的不足,从而积累更多的经验,把能够遇到的问题全部解决掉。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赵晓光提到,北京已经宣布将全面开放亦庄新城场景资源,在两年内释放超万台机器人“岗位”、近50亿元机器人采购需求。
乔红也强调,“针对这种应用性强的学科,市场可以提供特别大的滋养。只有应用了,才能够得到反馈,才能得到新的刺激和新的灵感”。
未来已来,人形机器人进入更多场景值得期待。
©2020-2026 ENROL INTERNATIONAL,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3048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