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留学市场盘点:英美缩水、亚欧升温,性价比最关键
来源:界面新闻 | 作者:Enrol | 发布时间 :2024-12-27 | 651 次浏览 | 分享到:

这主要是因为海归对自身职业的规划更加清晰,在求职过程中更加积极地寻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并且企业招聘也更加重视人才的专业背景,以及技能与岗位的匹配度。具有较好就业前景的院校与专业也更受留学生的青睐。

例如,加拿大的200多所大学与学院中,约有90%的院校开设Co-op带薪实习课程/项目,这些项目由加拿大政府与企业合作,许多学生在Co-op实习期间表现出色,直接被实习单位录用,实现“毕业即就业”。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数据,2024年,STEM继续成为国际学生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国家留学首选的专业领域。

第三大关键词是国际人才回流。

国内政策的加持,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流。重点城市留学落户政策放宽、归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持续加码、全国多地的定向选调生面对海归开放。

比如2024年上海更新了落户激励条件中的全球前100高校名单,新增15所大学;广州的留学生落户政策放宽,不再要求社保的缴纳时长等。

为了更好地吸引和支持留学人才,国家十部门日前还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将留学回国人才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政策体系,促进留学回国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

“(留学生)回国找工作是大势所趋。”纽约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蓝钰童对界面教育表示,国内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创新型企业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专业背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他曾在一家私募股权公司实习,积累了金融市场分析和投资经验,未来希望能回国在金融或科技创新领域工作。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传媒专业的姜姜则称,在美国留下来较难,除了计算机等专业毕业生可能会留在美国,大部分同学最后的选择还是回国,况且如今国内企业发展势头好,“我们要跟随大趋势”。

据全球职场平台领英今年4月发布的《2024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显示,逾八成海外留学生毕业后的首选是回国发展,该比例较上年高出一倍之多。

与之形成对比的一组数据是,希望毕业后留在海外开启职业生涯的中国留学生占比,已由上年度的37%急剧下降至3%;处于暂未明确计划、观望状态的中国留学生亦由上年度的31%减少至13%。

但留学生回国就业的压力并不小。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市场竞争加剧。海归求职难度增大,主要阻力是薪资要求高和不适应国内的工作环境。

展望2025年,中国留学市场预计将会出现以下趋势:

一是学历提升持续升温,高学历入读者增加。

根据HESA(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显示,近五年(2018/2019-2022/2023)前往英国入读的非欧盟国际学生中,非首年入学的全日制授课型硕士人数逐年攀升。2022/2023学年,非首年入学人数占所有全日制授课型硕士人数的14.09%,意味着非欧盟学生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选择了第二硕士或者延期入学。

美国研究生人数持续增加。关于国际学生的学术层次分布中,美国国际学生中研究生人数连续三年最多。2023/2024学年,有502291名国际研究生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同比增长7.6%。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建立在去年21%的增长和前年17%的增长基础上。

新加坡奉行 “精英化” 教育体系,对中国申请者来说,新加坡国立大学还开设了与中国合作的联合培养博士项目,采用“1+2+1" 的培养模式,申请读博的第一年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对应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基础学习,2-3年间回中国进行课题研究,最后在博士第四年回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完成论文写作、答辩等,可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该项目不收取学费,每月发放至少一万元的奖学金。

二是留学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加拿大近期开始严格控制学生签证的发放,这意味着想要前往加拿大留学的学生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审核和筛选。业内人士解读称,此举是为了减少非必要留学人员,优化签证资源的分配,确保只有真正符合加拿大教育需求和标准的学生才能获得签证。

澳洲在今年8月公布限额提案,8月至12月期间,因限额提案影响,众多热门院校提前截止申请和缴费,并开始提升入学要求,包括语言和GPA,Offer发放速度较慢。这一政策限制了国际学生的数量,使得留学澳洲的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香港等高校提高录取标准。2024入学季,有超过八成的港校授课型硕士录取者至少有一段实习经历或工作经历,超过三成曾经参加过科研活动/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还有13.7%的录取者曾经在竞赛中获得市级以上的奖项。

至于最大的中国留美市场,中美关系逐渐成为重要因素。2025年开始执政的特朗普政府的留学政策引人关注,很可能继续影响中国留学家庭的留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