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相契合。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大生产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增长,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个人的、民族的历史逐渐转变为普遍的世界历史,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呈现出开放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在对外关系上,中华民族讲求的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讲信修睦”,出自《礼记》关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论述,讲信是修睦的前提,修睦是讲信的结果,讲信修睦是实现社会安定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亲仁善邻”,出自《左传》记载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指国家应该亲近仁义,与邻国友好相处。中华民族对待邻里关系的态度是“远亲不如近邻”,素有“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美好期望。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是内在契合的。
第五,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生态理念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天人合一”出自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指天、地和人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不可能独存,必须遵循宇宙自然的总体法则,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万物并育”源于《礼记》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意为人与万物共同存在、和谐统一于大自然之中。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本质一致的,都强调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并共同追求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展现出高度契合性。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二者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内在有机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发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生了累累硕果。
在宏观层面,我们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具体层面,毛泽东创造性地吸收和改造了“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思想,对“实事求是”作出新的阐释,推动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创造性引用“小康”概念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继承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化学反应”绝非脱离实际产生的,而是我们党深深扎根于实践推动实现的。离开了实践,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可能成为现代的。同时,“化学反应”产生的理论成果又反过来指导了实践,对今天的实践产生了切实的文化滋养。
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向更深层次看,“化学反应”的最高境界是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化学反应”,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这一文化形态不但顺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2020-2026 ENROL INTERNATIONAL,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3048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