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落地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2024-05-29 | 发布时间 :2024-05-29 | 566 次浏览 | 分享到:

  发挥政策、产业、应用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

  整洁的车间里,29个智能装配工作站整齐排布,工作站旁,6台工业机器人正在进行行星齿轮减速机、伺服控制器与通信接口模块的精密组装……在位于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达闼机器人5G智能工厂,最快只需30秒,集通信、计算、传感于一体的机器人智能柔性关节便自动装配完成。

  “得益于‘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的加持,工厂可同时生产超过10个不同型号的人形机器人关节,最大设计年产能100万台。”工厂相关负责人张磊介绍,达闼机器人不仅开发出海睿云端大脑机器人操作系统,提出云端机器人架构并成功实现了产品商业落地,还突破了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标准化、集成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局限,通过大批量自动化生产,降低了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门槛。

  在优必选深圳总部,周剑指着手机中一张人脸照片让记者辨认“真伪”。“这是穿戴上优必选自研电子皮肤的人形机器人模型。”周剑介绍,经过多年深耕,优必选已经在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计算机视觉、定位导航、语音语义、机器人软硬件设计等核心技术领域深入布局。截至2023年底,优必选拥有全球授权专利超2100项,其中逾400项为海外专利,发明专利占比超过50%。

  去年底,人民网研究院发布《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显示,近10年,我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上实现了从落后到跟跑乃至领跑,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专利数量均位居全球第一。

  当前,人形机器人已迎来产业爆发期。赛迪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提出,当前产业面临着技术与产品成熟度不高、规模化制造与维护难度较大、高价值应用场景有局限、商业化落地较难等问题和挑战。

  “人形机器人批量生产所涉及的制造成本、供应链稳定、技术交叉融合等问题,背后是一个个系统性工程,并非单个产业参与者能够解决。”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需要凝聚产业共识、加强顶层设计。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王昊认为,整机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尽快研发生产出有应用价值的产品,有助于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推动上下游互融共生、利益共享。

  “在大模型领域奋起直追的中国,完全可以发挥制度优势,通过制定前瞻性、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协调产学研用等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尽早解决行业共性关键和底层基础问题。”优必选科技首席技术官熊友军认为,2023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新材料、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发展,大大提速了“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创新进程,“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支持和鼓励企业使用人形机器人的相关政策,培育人形机器人市场,发挥我国市场体量的巨大优势,助力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