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进蓝藻,“吐”出原料
“吞”进蓝藻,“吐”出原料,在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科研示范基地里,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在这个地处江苏宜兴、紧邻太湖的基地里,一批批蓝藻从太湖打捞上来,经管道传送到生产车间,依次经过混凝、悬浮、脱水等环节的处理,从有机废弃物变成了资源化利用原材料。经过处理,蓝藻重获新生成了工业藻粉、有机肥料和生物质碳源等有机原料,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生产场景中去。
面对曾经作为太湖“呼吸之痛”的蓝藻,江苏金山环保工程集团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一项项新技术不断升级换代,近年来研发制成的“京山碳”成为了污水处理领域的净化剂,相关技术已于202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在污水处理中,选择合适的碳源是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能耗的关键。作为生物质碳源,“京山碳”在全国不同区域多座污水处理厂的实践效果证明,其在进水水质稳定情况下产品单耗碳氮比性能优势突出,在水质变化波动情况下抗冲击性优势突出,安全性与运输、存储、投加的便利性也明显优于化工碳源。
江苏金山环保工程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京山碳”的主要原料来自于太湖治理的“顽疾”——蓝藻,从蓝藻中提取高价值的生物质碳源有效成分,在还太湖水清岸绿的同时,将蓝藻“变废为宝”,为污水处理厂提供优质、高性价比、绿色低碳的新型生物质碳源药剂产品。
在“京山碳”的研发过程中,江苏金山环保工程集团与北京大学联合成立了“北大—金山环保新型碳源联合实验室”,围绕蓝藻的高效固碳能力和资源化利用展开研究,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研发新型生物质碳源产品,助力污水处理行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支撑污水处理“双碳”目标落地。
环顾神州大地,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目前,生态环境部建设了智慧高效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该平台集成生态环境、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数据,形成环境质量、污染源、自然生态等9类数据资源,完成大气、行政许可、土壤执法等40余个专题应用,实现‘一图统揽、一屏调度’。”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说,生态环境部还在持续深化空气质量保障和监督帮扶、水环境、污染地块、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碳市场等基础数据空间展示和业务化应用场景开发,开辟执法监督线上战场,做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到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
©2020-2026 ENROL INTERNATIONAL,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3048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