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明互鉴 增进相互理解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2024-04-02 | 发布时间 :2024-04-02 | 607 次浏览 | 分享到:

  谈起自己与中国的故事,阿齐兹思绪万千。“我第一次到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40多年来,我亲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切实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让更多阿拉伯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介绍给阿拉伯世界,阿齐兹撰写了《中国的尝试》等专著,翻译、编著了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文学作品和论文。

  如今,阿齐兹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着有关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这一过程中,他对中国的了解、对翻译事业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只有通晓中国历史和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智慧,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比如在翻译《中国文化要略》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对中国文化传承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这激励我继续翻译了《论语》《老子》等经典著作。”在阿齐兹看来,通过这些著作,外国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和道德价值观。“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帮助更多人对中国有更加立体、鲜活的认识,促进民心相通和互学互鉴。”

  阿齐兹表示,近年来,中国为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所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在他眼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重要倡议,强调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有力地推动了各国间的交流合作。“在埃及,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让当地人有了更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文学联盟等交流活动,为各国汉学家、翻译家互相学习、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阿齐兹说。

  去年7月,阿齐兹到访北京,参加了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这是一场开拓视野、增进友谊的文化交流盛会。会上,大家分享观点,交流见解,阐明文明交流互鉴之道。未来,我将尽我所能,翻译更多的优秀中文书籍,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为增进中外友谊与合作贡献一份力量。”阿齐兹表示。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

  “让葡语读者看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多元包容”

  本报记者  时元皓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图⑤)时常被人问起他的中文名字“沈友友”的由来。“在中国的小篆中,‘友’是两只手,十分形象;在古文中,志向相同的人为‘友’。”沈友友坦言,自己最初并没有完全领悟名字的内涵,只觉得“友友”表示“双倍的友好”,在不断学习中文、研读典籍的过程中才渐渐明白其中深意。

  正如“友友”二字之意,沈友友一直以来所做的工作,就是担任巴中两国的友好使者、架起沟通不同文化的友谊桥梁。2005年,沈友友来到中国,在巴西驻华使馆工作了近8年时间。此间,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得以认真学习古代汉语、仔细研读中国古代典籍。

  沈友友爱书。从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图书大厦,到琉璃厂文化街,大大小小藏有古书的书店,都有他“淘宝”的身影。十三经、诸子百家经典、古代诗集……四处淘来的书把他当时的家中堆得“书满为患”。沈友友回忆,自己在家里的活动空间还没有书的“居住”空间大。

  “我在巴西接受过多语言、多专业教育,而后在中国接受了严谨规范的语言和文化研究培养,又长期在中国居住,不仅亲身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还能用葡语、以巴西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向外国读者介绍并解释中国文化。”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沈友友希望通过译著与巴西等葡语国家读者建立交流,全面客观地展示中国文化,“让葡语读者看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多元包容,并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

  自2010年起,沈友友开始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论语》是沈友友开始学习古代汉语的教材,其葡文译本《论语·葡语解义》则是他翻译的第一部中文典籍,目前在巴西和葡萄牙已发行多个版本,销量超过20万册。该译本不仅仅有对原著的翻译,更有译者结合原著特点及作品时代性、思想性等因素,根据专家学者的注释对《论语》进行的阐释。在沈友友看来,中国典籍需要结合外国读者的实际认知来阐释,这是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沈友友于2013年开始定居澳门,此后时常在中国各地旅行或参加活动。2022年10月,受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之邀,沈友友参加了在浙江举办的“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并访问了鲁迅的故乡绍兴。当时,他刚好在翻译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这让他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他的作品《呐喊演绎——一个戏剧化的翻译》将在巴西出版,他希望以此为起点,向更多葡语读者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近年来,中巴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诸多进展,沈友友通过译著等文化形式参与其中,对此深有感触。“如今,在巴西有越来越多研究中国的机构,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巴西各界对中国的关注度很高。”沈友友表示,两国民间交往发展空间广阔,“期待两国继续加强人文交流,进一步拉紧人民之间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