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147亿,中国电池巨头在美国建超级工厂!将创造2600个工作岗位,当地承诺补贴近40亿
来源: | 作者:2023-08-18 | 发布时间 :2023-09-11 | 1030 次浏览 | 分享到:

国轩高科有全球八大研发中心,分别在中国合肥、中国上海、美国硅谷、美国克利夫兰、德国哥廷根、日本筑波、印度浦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地;有十大电池生产基地,分别是在合肥(新站、经开、庐江)、南京、南通、青岛、唐山、柳州、桐城、宜春等地,公司还在德国、印度、越南、美国等国布局海外生产基地。

根据全球资讯机构SNE research的最新数据,今年1—7月,国轩高科在全球动力电池的装车量为7.8GWH,同比增长10%,市占率为9.3%,在全球排名第九。

国轩高科近年也在发力国际化与"做大储能"战略。8月29日晚间,国轩高科发布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152.39亿元,同比增长76.42%;归母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增长223.75%。

2023年上半年,国轩高科的储能业务收入达41.47亿元,同比增长224.33%,占营收比重的27.21%。

同时,国轩高科2023年上半年的海外业务营收30.62亿元,同比增长296.74%,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20.09%。技术优势和产品系列储备是国轩高科构筑海外业务核心竞争力的两大支点。

此外,对比2022年上半年,国轩高科在2023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得以提升。分业务来看,公司动力锂电池业务毛利率,从12.49%提高到13.22%;储能电池业务毛利率从10.24%提高到17.43%。

据界面新闻,今年4月,国轩高科在媒体开放日活动上透露,公司已就美国建厂事宜进行了深入调研,目前进展较为顺利,即将确定具体选址。国轩高科计划在美国建立两座工厂,一座电池工厂和一座电池材料工厂。此次公布的曼特诺工厂即为其中的电池工厂,而电池材料工厂选址密歇根州的消息去年10月就已传出。

该公司国际业务副总裁陈瑞林当时称,受到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影响,国轩高科在当地建厂已势在必行。

今年年初正式生效的《通胀削减法案》为在北美地区进行组装的电动汽车提供了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但对汽车电池中的关键矿物、组件等来源有着严格的标准。

自2023年开始,电动汽车必须有50%以上的电池部件与材料在北美制造或组装,才有资格获得每辆车3750美元的税收优惠。这一比例在2029年之后需达到100%。另外3750美元的税收优惠则与电池关键矿物有关。从2023年开始,电动汽车需有40%的电池关键矿物在北美或与美国签订贸易协定的国家开采或回收。原材料本地化的的比例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7年达到80%。

对于中国电池企业而言,赴美建厂可以满足上述要求,同时,也能够获得美国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

9月6日,亿纬锂能就曾公告,其全资孙公司亿纬美国与Electrified Power、Daimler Truck、PACCAR 设立合资公司,在美国投资建设电池产能。其中,亿纬美国拟现金出资不超过1.5亿美元,持有合资公司10%股权。合资公司生产的电池主要应用于指定的北美商用车领域。

据证券时报,在记者采访的动力电池业内人士看来,电池头部企业接连出海,既是这些企业电池能力的水平标尺,也是全球化战略落地的重要表现。

亿纬锂能赴美合资建设电池产能时就明确,专注于生产兼具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的电池,持续巩固和提升公司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是公司完善全球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

这种境外拓展还体现在其他层面。比如,亿纬锂能9月上旬还宣布与克罗地亚汽车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Rimac签署谅解备忘录,获后者动力电池定点,后续有望将合作意向扩展其他项目;同日还再度公告获得通用汽车公司12V锂电池系统定点。这些都可以视为公司完善全球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

此外,从各家动力电池企业的半年报中可以发现,储能与出海是其业务增长的新支点。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锂电池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69%,其中以动力电池为主。从各家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海外营收为656.84亿元,同比增长超1.9倍,占总营业收入的35.49%。国轩高科和中创新航的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96.74%和115.7%;孚能科技海外客户占比约为70%,亿纬锂能的海外销量占比约为40%。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公布了海外投资计划。据新京报贝壳财经,欣旺达董事长王威表示,出海能够通过本地化生产更贴近客户并把握产业快速发展机遇;考虑到欧洲汽车的普及率,如果禁燃提上日程,其巨大的需求缺口必然将转化为国内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巨大发展机会。但同时他也表示《通胀削减法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等欧美政策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带来了不利影响。

据证券时报,为何一众电池企业抢滩美国呢?核心原因在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争取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而北美作为成熟的商业市场,历来是出海中企的必争之地。尤其是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被业内视为未来最具希望的增量市场。有数据显示,今年1—5月,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全球的份额为12%,美国的纯电动车市场在全球的份额上升至13%。